凌晨兩點,首都機場的到達大廳里,Rayne拖著行李箱快步走向網約車候車區(qū),五一假期剛過,他便已踏上出差的“旅程”。
手機屏幕上,五個預訂平臺同時開啟,篩選條件精準到“2021年后開業(yè)”“智能設備”“價格400-600元”。
“有時候住酒店就像開盲盒,哪怕是亞朵全季一些知名的連鎖酒店品牌,一不留神也有機會擁有格局奇怪的房型、屋內配置老舊、衛(wèi)生條件不那么標準的住宿體驗。因此開業(yè)年限、智能化程度、還有價格是我平時篩選酒店的基礎門檻?!?Rayne分享道。
據中國飯店協會《2025中國酒店業(yè)發(fā)展報告》顯示,2021年中國酒店業(yè)共有25.24萬家門店,客房數為1347萬間。而到了2024年,中國酒店業(yè)門店數增長至34.87萬家,客房數達到1764萬間,3年增長近10萬家。
與此同時,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發(fā)布的《中國國內旅游發(fā)展年度報告2024》顯示,2024年國內旅游人數56.15億人次,同比增長14.8%。
盡管酒店供給端與旅游需求端均呈兩位數增長,但“量增利減”的數據反差卻猶如一盆冷水潑向了整個行業(yè)。據酒店之家數據顯示,2024年酒店行業(yè)平均每間可售客房收入為118元,同比下降9.7%;平均每天房價為200元,同比下降5.8%;入住率為58.8%,同比下降2.5%。
顯然,供給端的“繁榮”并未能激活消費潛力,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,酒店行業(yè)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壓力。
而面對這個“量增利減”的局面,背后折射的則是行業(yè)正在遭受的“內卷困境”。
酒店行業(yè)的內卷,是當下市場競爭最直觀的寫照。
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升,旅游消費觀念逐漸成熟,更加理性的選擇取代了曾經的盲目追求。他們不再為高端品牌或奢華設施買單,而是綜合考量價格、位置、性價比與服務等多方面因素,借助在線旅游平臺和社交媒體全方位比較評估酒店。與此同時,酒店市場供給不斷增加,競爭愈發(fā)激烈,而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,缺乏獨特競爭力。在這樣消費端與酒店端的雙重背景下,內卷成為行業(yè)常態(tài)。
當市場供給遠遠大于需求,酒店們?yōu)榱藸帄Z有限的客源,只能祭出渾身解數,試圖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(zhàn)爭中脫穎而出。
市場流量增長趨緩,難以支撐酒店規(guī)模擴張,而酒店數量卻持續(xù)攀升,致使供需失衡加劇。尤其在熱門旅游地和商務區(qū),酒店扎堆林立,為爭奪有限客源,“以價換量”便成為了酒店內卷的“主基調”。
于是,曾經動輒上千的高端酒店,如今也紛紛開啟“親民路線”。平臺上的酒店套餐,價格一降再降,五星級酒店的周末套餐,有時甚至比平日里的中檔酒店還要便宜。
“以價換量”終究是飲鴆止渴,入住率雖短期提升,可酒店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,運營壓力倍增。
此外,酒店們“卷”的另一大策略還有“智能化升級”。伴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多元,除了傳統的住宿需求外,他們還希望酒店能夠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,如健身房、自助洗衣房、智能設備等。這就要求酒店在有限的空間和資源內,盡可能地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。
因此,在智能化方面,許多酒店引入了智能客房系統、自助入住 / 退房機等設備??腿丝梢酝ㄟ^手機或自助終端快速辦理入住和退房手續(xù),無需排隊等待;在客房內,智能語音助手可以控制燈光、空調、窗簾等設備,為客人提供更加便捷、個性化的服務。如華住集團旗下的全季酒店、漢庭酒店等品牌,紛紛在客房內配備智能設備,并將自助洗衣房作為服務亮點,提升酒店的競爭力。
降價和升級的背后,是酒店在成本和收益之間的艱難平衡。酒店的盈利空間被嚴重擠壓,為了維持經營,市場導向型酒店不得不壓縮成本,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削減服務項目。比如餐飲種類減少、逐漸消失的開夜床服務、晚間的暖心熱牛奶也不再及時……
原本酒店以 “賓至如歸” 為理念,為客人打造溫馨舒適的 “家外之家”,如今服務的刪減卻讓這一初心蒙塵。
在酒店的內卷三重奏中,降價、升級和“變”服務相互交織,形成了一個復雜的市場博弈,而這背后的“供給過剩”又為這場博弈蒙上了另一重陰影。
盡管酒店行業(yè)的競爭依舊深陷價格戰(zhàn)與智能升級的泥沼中,但許多酒店集團的“擴張”之路卻并未停下,甚至瞄準下沉市場來試圖尋找新增量。
根據近期各家披露的財報數據顯示,錦江酒店、首旅酒店以及亞朵集團,在2024年新開業(yè)的酒店數量分別為1515家、1353家、471家。其中,亞朵集團全年新開業(yè)酒店和簽約數均突破歷史新高。同時,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,華住待開業(yè)酒店數量為2988家。
而從各家酒店數量來看,截至2024年底,錦江酒店已經開業(yè)的酒店合計為13416家;華住在營酒店數量達11147家;首旅酒店旗下酒店數量為7002家;亞朵集團在營酒店數量1619家。截至2024年底,國內四家頭部酒店集團的在營酒店總數就超過了3.3萬家。
酒店擴張主要有自營和加盟兩種模式。自營模式就像自己親手打造的“精品店”,從選址、裝修到運營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由酒店集團親自把控。這種模式的優(yōu)勢在于能夠保證酒店的服務質量、品牌形象和產品品質的高標準,如一些高端豪華酒店,通過自營模式為賓客提供極致的體驗。但劣勢也很明顯,資金投入巨大,從前期的房產購置、裝修,到后期的設備更新、維護,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;且運營成本高,需要專業(yè)的管理團隊和大量的員工,還要承擔市場風險,一旦入住率不足,就可能面臨虧損。
加盟模式則是酒店集團輸出品牌、管理經驗和標準,由加盟商提供資金和場地。這種模式的優(yōu)勢在于擴張速度快,酒店集團可以利用加盟商的資金迅速擴大市場份額;成本相對較低,風險也相對分散。以亞朵為例,2024年其酒店收入的增長主要來自加盟酒店管理收入,同比提升53.32%至41.49億元。
但問題同樣不少,由于加盟商的獨立性,管理上容易出現“指東打西”的情況。近期,網紅“九歌”曝光的廣州某亞朵酒店花灑上有大量毛發(fā)事件,就暴露出加盟店在衛(wèi)生管理方面的漏洞,而這種個別加盟店的問題,卻會讓整個品牌的聲譽都受到牽連。
擴張過快,酒店管理很容易出現“消化不良”的癥狀。
比如,在人員管理上,大量新店開業(yè)意味著需要招聘和培訓眾多員工,但培訓體系和時間可能跟不上擴張的步伐,導致員工素質參差不齊,服務質量不穩(wěn)定,這就造成有的酒店前臺可能無法及時準確地處理客戶的特殊需求,客房服務員的清潔標準也可能出現差異,甚至有的加盟商酒店因“節(jié)省成本”,客房布草不及時更換,引發(fā)客戶投訴的事件也常有發(fā)生,大大影響了消費者體驗,而品牌形象也會在這種快速擴張中遭遇“滑鐵盧”。
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,酒店行業(yè)搶占市場份額固然重要,但如何在擴張中保持品質和服務的穩(wěn)定,才是酒店集團需要修煉的“內功”。
一邊規(guī)??癖家匝杆贁U大占有率,一邊卷價格、卷智能以搶奪消費者,行業(yè)的集體焦慮從消費端來看,似乎也衍生出了新問題。
“現在酒店太多了,但每次預訂都像開盲盒。有次訂了家看起來還不錯的酒店,結果房間的設施老舊,衛(wèi)生堪憂,而且房間的格局也非常奇怪,聯系前臺換房間,但因同房型住滿了,沒換成,也不能升級,只能湊合著住,體驗極差?!?作為一個經常出差,每月都要在全國各地酒店輾轉的打工人,Rayne無奈道。
“所以現在我一般都會優(yōu)先選擇新開業(yè)的酒店,至少設施都是新的,不會有太多后顧之憂,而且新酒店還經常有促銷活動,性價比看著也不錯?!?在幾次踩雷之后,Rayne找到了自己的訂房訣竅。
如Rayne一樣有“新酒店依賴癥”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。而在酒店行業(yè),一場由消費者喜 “新” 厭舊引發(fā)的 “保質期” 焦慮正悄然蔓延。
近年來,酒店市場供給持續(xù)增加,2024年上半年,中國新開業(yè)酒店2.3萬家,接近2023年全年開業(yè)門店量的59%,國內酒店數量、客房數量已達到 2019年同期的109%、103%。但需求的增長卻未能與之匹配,供需失衡之下,市場競爭愈發(fā)白熱化。
在此背景下,新酒店憑借其優(yōu)勢成為了消費者挑選酒店時的“必選項”,而五年、甚至三年以上的“高齡”酒店也在此消費形勢下,不得不展開一場求生實驗。
而為了在這場變革中求得生存與發(fā)展,連鎖酒店集團們也紛紛亮出 “大招”。例如,華住集團通過功能重置與品牌化改造實現了老牌星級酒店的 “逆齡重生”。成都的銀河王朝大酒店被華住拿下后,快速改造為桔子成都春熙路天府廣場酒店,改造后的酒店摒棄傳統空洞的大堂布局,加入咖啡吧、自助服務區(qū)、社交休閑區(qū)等多功能空間,去掉大型餐飲配套、行政走廊等無運營價值的內容,對所有空間進行優(yōu)化利用。377間大房量,開業(yè)6天即滿房,且連續(xù)3天滿房。同時,華住擁有快捷成熟的 “全平臺總包” 模式,從設計到施工大幅縮短籌建周期,如溫州老牌星級酒店天都大酒店被改造成漢庭溫州鹿城廣化橋酒店,僅用4個月就完成翻牌籌建到開業(yè)的過程 。
東呈集團的 “老店翻紅計劃” 則聚焦于精準投資與快速回報。其柏曼事業(yè)群CEO王瑜提出 “2 年投資回本周期” 的改造理念,柏曼酒店憑借靈活多變的產品方案,為老酒店量身定制改造路徑。以柳州金皇冠柏曼酒店為例,客房在改造后成功俘獲更多消費客群,酒店坪效顯著提升……
當新店生命周期從十年縮短至五年、甚至三年,關于“保鮮”戰(zhàn)爭正在釀造新的“焦慮”。而連鎖酒店集團們的集中化改造策略,不僅凸顯出規(guī)模效應與品牌優(yōu)勢,也進一步提升了行業(yè)集中度,促進資源整合與優(yōu)化配置,增強行業(yè)整體競爭力。
如今,行業(yè)面對的不僅僅是消費者的喜 “新” 厭舊,還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革新與價值重塑。從“量增利減”的迷茫,到擴張中的品控焦慮,再到新舊酒店的博弈,這些挑戰(zhàn)雖帶來陣痛,卻也驅動著酒店行業(yè)在自我革新中重塑價值。我們往回看,不論內卷讓行業(yè)“軟硬件”整體拔高,還是價格戰(zhàn)為消費者所帶來的“更具性價比”,亦或是連鎖酒店的不斷擴張遍布更廣,在消費端感知到的都是更加豐富的住宿資源。
“今年去三四線城市出差多,我發(fā)現連鎖酒店品牌在那邊扎堆開業(yè)了,還都是這兩年剛開業(yè)的新酒店,選擇方便還有保證,就覺得來小縣城出差的體驗感也飆升了?!盧ayne感慨道。